动态新闻

{栏目简称}

“谋思谈暨2013菠菜担保网论坛——复旦大学人类学新锐论坛”成功举行

发布者: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:2013-10-23浏览次数:2901

        2013年10月10日13:30-17:00,河仁楼324室,本院社会人类学研究所“谋思谈暨2013菠菜担保网论坛——复旦大学人类学新锐论坛”顺利召开。
        论坛由本院范可教授主持,出席的嘉宾有复旦大学潘天舒教授、纳日碧力戈教授,波士顿大学Robert Weller教授,本院邵京教授、杨德睿副教授、杨渝东讲师。论坛报告人及题目:何潇 (复旦大学人类学硕士, 德国马普学会人类学博士生),“上海创业梦:金钱,时间与城市移民”;何煦(复旦大学社会学博士生),“村落:还是共同体吗?——关于乡村组织生活的田野研究”;李铱涵(复旦大学人类学硕士生),“‘老字号’企业的复兴——对‘谢馥春’化妆品的商业人类学研究”。来自复旦大学和本院的人类学专业研究生二十余人参与了旁听。

 (左上至右下:Robert Weller教授、纳日碧力戈教授、范可教授、潘天舒教授、邵京教授、杨德睿副教授)
        何潇同学在报告中阐述了其博士论文研究计划:研究对象为从安徽到上海流动的农民工,通过访谈和观察,了解其生活的不确定性,对未来的期待及实现期待的多元途径,以观察不同的行动者如何适应市场、开辟新的经济组织和模式,及其历时性变化。进而探讨移民流动与经济改革的关系,并反思人类学研究经济的方法。
        何煦同学的报告源于其博士论文研究。意在基于“共同体主义”理论,考察当代中国乡村的性质。通过2008-2011年在浙江瑞安市赵宅村收集的田野资料,展现赵宅村在团结、互动关系和自主性三个维度的村落生活,发现其是建立在亲缘、宗教和邻里相交织的关系网络中的,村民认为村落作为整体占有和支配土地,这种观念和行动在村落生活中产生了共同体的体验。但在国家推行城市化的过程中,村落逐渐从农业耕作的联合体转向集体居住的联合体,原有的共同体关系受到挑战,村民们越来越主张其作为村落成员对土地的完全自主权,而国家对于这种权利的否认,促成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去共同体化的力量。
        李铱涵同学在报告中阐述了其硕士论文研究计划:以扬州老字号化妆品品牌“谢馥春”为考察对象,运用商业人类学的视角和方法,旨在解读“谢馥春”在当代社会如何成功从濒危走向复兴。并重新审视作为传统文化现象的老字号在现代市场中的重要价值,给未来发展以启示。以期进一步探讨在现代资本的入侵下,老字号企业如何抵挡跨国公司的冲击,重塑活力,全球化与地方化如何在具体实践中互动。

 (从左上至右下:何潇博士生、何煦博士生、李铱涵硕士生)
        报告完成后,嘉宾进行了点评。邵京教授就集体所有制、杨德睿副教授就宗教与宗族的关系、范可教授就共同体的概念、Robert Weller教授就田野与理论基础的结合,给予报告人中肯意见,引发老师同学间热烈讨论。
        此次2013菠菜担保网论坛——复旦大学人类学新锐论坛,为建立长江三角洲地区人类学学术共同体的首次尝试,旨在搭建地域性学术交流平台,促进人类学发展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社会人类学研究所 研一宋寒昱 供稿
        

搜索